随着社会发展,科技发达,生产力提高,生态环境变化,物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在演变。
50年代,从浙北菱湖等地引进水生植物中的水花生(湖羊草)、水葫芦作为猪饲料,但因繁殖很快,经常会堵塞河道,污染水源。现此水生植物正在逐渐减少。
60年代,将荒地、坟堆、废弃地等开垦成粮田、菜地。原本出没其间的猪獾、狗獾、狐狸、野兔等野生动物,因失去生存环境而绝迹。竹园萎缩、粗壮的杜园竹也很少见。体型稍大的飞禽,如老鹰也不多见。
制绳用的苎麻不再种植,野生芡实也难觅。
70年代,大搞农田水利建设,筑堤围垦,开河建闸,设网养鱼等,改变原来的水系、水文,破坏生态;工业废水、牲畜粪便、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;尤其是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,影响一些动植物的繁衍生长,甚至危及它们的生存。
乌龟、花石鲫、水獭、尖嘴蚌等已少见,能用于制作首饰的厚壳贝类背瘤丽蚌、圆鼓蚌等几乎被捕捞殆尽。湖荡里的野鸭已少见。
水牛、黄牛曾是土壤耕作的主要生产资料,80年代起,土地耕翻逐步被拖拉机替代。至1995年,北厍剩牛30头(不作耕地用)。
作为绿肥的紫云英(花草)曾成片播种。90年代,只有少数边角地种植紫云英,作为蔬菜食用。少数农民还种植少量棉花,作为家用。
90年代起,引进种植成功的蔬菜瓜果有甘蓝菜(卷心菜)、大白菜、番茄(西红柿)、洋葱、马铃薯(土豆、洋山芋)、菜椒、木耳菜(紫角叶)、洋芹菜、日本南瓜等以及食用菌类的蘑菇、金针菇等。
至2003年,养殖成功的有鹌鹑、飞鸭、鹧鸪、牛蛙、罗氏沼虾、南美白对虾、加州鲈鱼等。供观赏用的有山茶花、广玉兰、西洋杜鹃、朝鲜栀子花等花卉树木。